简洁代码之已死:那些“完美代码”,其实是灾难

许多开发者花费大量时间为变量起“优雅”的名字,拘泥于 80 字符限制,执着地将函数拆分成“纯粹的小单元”,把每一行代码写得像诗一样——最终产出的,是一套看似艺术品般的“干净代码”。

结果?上线延期三周,项目脱期,团队疲惫。

这不是个例,而是一种现象:简洁代码的信仰,正在悄然拖垮生产效率。

“简洁代码”信仰的真实代价

“函数只能做一件事”、“不要重复自己”、“代码应像精美散文”——这类口号早已成为许多程序员的编码圣经。然而问题在于:

这些看似高贵的准则,一旦盲目执行,不仅不能提升代码质量,反而会破坏可读性、降低协作效率,甚至影响系统稳定性

所谓“完美”,正在演变成一种新的负担。

当“简洁”变成“无法维护”

某支付系统中出现线上 Bug,代码结构优雅,每个函数不超过 5 行,变量命名工整,符合所有“简洁代码”原则。

问题并非修复困难,而是理解流程本身就花了 6 小时,代码中一共调用了 47 个函数,彼此分离,缺乏上下文,调试过程痛苦至极。

这就是“完美函数解耦”的代价:每个函数看似干净,组合起来却无法讲出清晰的故事。

继续阅读简洁代码之已死:那些“完美代码”,其实是灾难

发布于

为什么架构师都在偷偷练系统思维?

兄弟们,有没有发现那些在技术圈里叱咤风云的顶级架构师,一个个都跟开了挂似的,总能把复杂的系统玩得团团转?他们设计的系统,不仅稳定可靠,还能轻松应对各种变化。难道他们有什么秘密武器?嘿嘿,别猜了,今天咱就来揭秘一个他们偷偷修炼的 “武功秘籍”—— 系统思维。

一、啥是系统思维?先从生活说起

您先别急着听技术,咱先从生活里的例子说起,这样更容易懂。比如说,您要装修一套房子。如果您没有系统思维,可能就会这儿想装个豪华的吊灯,那儿想弄个漂亮的背景墙,结果装完了发现,电路走得乱七八糟,空间利用也不合理,住起来那叫一个别扭。但如果您有系统思维,就会先考虑整个房子的布局,水电怎么走,家具怎么摆放,风格怎么统一,甚至还要考虑以后的生活需求变化。这就是系统思维,说白了,就是把一个东西看成一个整体,考虑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,以及它和外部环境的关系。

放到咱们的技术世界里,一个软件系统就好比一套房子,它由无数个模块、组件、接口等等组成。系统思维就是让咱们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这个系统,理解各个部分是怎么相互作用的,怎么和外部的环境(比如用户、其他系统)交互的,还要考虑这个系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。

继续阅读为什么架构师都在偷偷练系统思维?

发布于

架构设计过程中的十点体会

在软件工程领域,任何脱离实际业务需求的架构设计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,甚至可以称之为”技术层面的形式主义”。这种设计倾向往往表现为过度追求技术新颖性、盲目采用复杂架构模式,或者为了架构而架构的设计理念。很多技术债务也是由于架构设计与业务需求脱节造成的。

多年的实践,经历了很多的项目和工程架构实现,整理了10点体会,可能不对,可能片面,都来自于过去的经验。

1.每个人都是凡人,无关职位

许多人从小就被灌输”要做一个听话的孩子”的观念,这种观念往往会在潜意识中形成对权威的畏惧心理。然而,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平等、开放、共享的互联网思维正在重塑新一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。

事实上,在当今这个信息高度对称的时代,真正的权威往往更倾向于倾听不同的声音,因为创新往往来自于多元观点的碰撞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,都拥有值得分享的经验和见解。当我们能够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时,不仅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,也能从对话中获得更多启发。

在跨部门协作或多方参与的会议中,建立正确的角色认知至关重要。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,无论职位高低、资历深浅,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,其次才是各自承担的特定角色——无论是负责技术架构的软件架构师、专注实现的工程师、把握产品方向的产品经理,还是统筹全局的项目经理。这种认知能够帮助我们摒弃职位带来的心理隔阂,营造开放、包容的讨论氛围。

继续阅读架构设计过程中的十点体会

发布于

微信纯血鸿蒙版正式上架华为应用商店!历时295天,鹅厂新开发团队曝光:超资深骨干与华为团队手搓代码,限量内测的原因找到了

鸿蒙原生版微信终于正式上线!

目前的版本号已经来到了1.0.3.42。从更新说明来看,这次功能上新之后,与普通版微信的使用体验几乎相差无几!(具体的几个差别我们将在下文展开讲讲

目前,基础通讯、社交、微信支付(以及大家特别关注的能否在春节期间领上红包)、公众号、小程序、视频号、直播等功能已经配齐,绝大多数的使用场景是cover上了!

鸿蒙原生版的微信界面是这样婶儿的:

由于微信产品的体量之大、功能之复杂,其鸿蒙原生版的开发与上架一直备受关注!

我们从去年10月8日公测版鸿蒙上架时,就一直在报道其进展,仍然觉得这是一个漫长的等待。

对于不太关注这方面的朋友,很多人的感受更可能是:

“原来还没正式上架?”

或是:

其实,鸿蒙原生版微信的开发实属不易,团队成员@客村小蒋将其工程量形容为“三峡大坝”。

鸿蒙系统采用了一套全新的技术框架和独特的ArkTS编程语言,这意味着微信团队要从头开始“手搓”应用。

“不过,对微信团队来说,学习新的编程语言,可能是整个适配工作中,最不算困难的事情之一。

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,做一款要支撑海量用户、高并发的通讯需求,同时有支付、小程序、视频平台等多个大功能模块的应用,还要满足极高频使用下的稳定性,是更大的挑战。”客村小蒋这样写道。

继续阅读微信纯血鸿蒙版正式上架华为应用商店!历时295天,鹅厂新开发团队曝光:超资深骨干与华为团队手搓代码,限量内测的原因找到了

发布于

世界上最完美的两个软件,太厉害了

今天给大家介绍两个软件,一个体现了人类在软件开发流程上的极致,另外一个则体现了程序员个体能力的巅峰。

一、航天飞机飞控软件

先来说第一个,航天飞机飞行控制软件,就是下图这个大家伙。

航天飞机重达120吨,还携带着2000吨的燃料。

它有四台硬件相同,软件也相同的计算机对发射过程进行精准控制,从几千个传感器中提取信息,每秒做出几百个决定,并且对每个决定进行投票。

第五台计算机,则运行着不同的软件,随时待命,准备替换其他发生故障的计算机。

这些计算机要确定什么时候对主发动机点火,什么时候下令固体火箭助推器点火,火箭姿态控制….

每次发射,软件都控制着价值40亿美元的设备,六名航天员的生命,以及国家的梦想。

这个软件不能崩溃,不能重启,最小的误差都不允许:一个三分之二秒的计时错误就会使航天飞机偏离航线近5公里。

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航天飞机小组实现了目标:软件几乎没有错误,接近完美。

软件的最后三个版本,每个版本(42万行代码)只有一个Bug。

最后的11个版本一共有17个错误,同等复杂度的商业程序有5000个。

这样的软件是如何炼成的呢?

答案是极为苛刻软件流程。

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航天飞机软件小组有260名员工,这些人创造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开发文化。

没有超级明星程序员,开发软件的整个流程都是有意设计的,不依赖任何特定的人。

这个流程使得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,满足最后期限,交付完全符合其承诺的软件。

继续阅读世界上最完美的两个软件,太厉害了

发布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