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拒绝面试询问休假时间的人:20年老程序员总结的经验

近日,Hacker News 一个帖子可谓火爆,该贴内容讲的是一位有 20 年软件经验的工程师,学到的 20 件事。

如果你在科技领域工作多年,有什么对后来人要说的话?这篇文章中包含 20 条建议,许多建议都是来自他人的一些经验总结。文章作者 Justin Etheredge 工作经历可谓丰富,他的职业生涯中前半部分是软件工程师,为各种小型企业和初创公司工作,然后进入咨询行业并在许多真正的大型企业中任职。之后 Justin Etheredge 职业发展良好,团队从 2 人发展到 25 人。10 年前,Justin Etheredge 主要与中小型企业合作,现在他们与大型和小型企业合作。

这 20 条建议主要来自以下这些人的经验总结:

  • 那些几乎总是在小的、精益的团队中工作的人,因为他们能用很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;
  • 那些重视工作软件开发而不是特定工具的人;
  • 那些一直都在开展新的项目,而且还要兼顾维护一些其他系统的人;
  • 那些将工程师的生产力当作第一要务,置于其他工作之上的人。

Justin Etheredge 表示,自己在过去 20 年的经历塑造了他对软件的看法,并产生了一些信念,他试图将这些信念缩减为一个可管理的列表,希望这些建议能给别人带来价值。

继续阅读不要拒绝面试询问休假时间的人:20年老程序员总结的经验

发布于

因为一条简单的命令,Facebook宕机6小时

最近Facebook发生史上最严重的宕机事件,导致其全球网络宕机6个多小时。

按道理,Facebook这种体量的公司,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应急预案,不会出现长时间的宕机才对。可是,一连串狗血剧情的发生,让Facebook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。

首先是程序员敲错了一个命令,系统在审计命令的时候,应该不放行。巧的是,审计工具有bug,竟然放行了这条命令。

更要命的是,因为数据中心的安全设计,驻场工程师无法接触到服务器,只得“溜门撬锁”,费劲千辛万苦才修复完成。

修复完一上线又崩了一次,第二次才完全修复完毕,整个过程耗费整整6个小时,堪称史诗级灾难大片。

继续阅读因为一条简单的命令,Facebook宕机6小时

发布于

服务器芯片三十年战事

作者:L晨光
来源:半导体行业观察

 

服务器芯片行业大浪淘沙,充满曲折与颠覆,一代代企业前赴后继,在命运与机遇的安排下,最终能冲出来的公司寥若晨星。

随着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云计算等产业的发展,数据中心作为其基础设施的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。各方力量也在不遗余力的持续推动自身在数据中心的发展,作为算力和数据的承载单元,服务器是数据中心最核心的硬件。

RISC架构的没落,X86架构与Arm架构的较量,AMD、英伟达和英特尔之间的较量,美欧日中之间的较量都在持续上演,核心芯片的角逐越来越激烈,服务器芯片成为竞相竞争的焦点。

在早期的服务器领域,RISC构架处理器一统天下,代表性产品有IBM的Power、Sun公司的SPARC、DEC公司的Alpha 、MIPS公司的MIPS以及惠普公司的PA-RISC处理器等,此类处理器性能高、稳定性好,但成本太高,因此早期的服务器都比较高端,很难普及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服务器市场的发展。

这一切,后来都随着英特尔推出IA架构的X86处理器而逐渐改变,随着X86处理器性能的不断增强,RISC处理器的生存空间仍在不断地经受着挤压。

与英特尔专门生产CPU不同,上述精简指令集CPU研发公司不仅仅生产CPU,同时也自己生产服务器和工作站。但是从当前的发展结果来看,采用开放战略的英特尔笑到了最后。

今天,我们回顾服务器芯片行业的发展历程,了解行业格局以及格局背后的波折与命运。

继续阅读服务器芯片三十年战事

发布于

低欲望的后厂村:“遍地”985、211,高收入低消费,偏爱996

不知从何时开始,互联网不再是电子鸦片,而是成为了“高薪、多金”的代名词。过去十年,中国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,一时间涌现出众多“大厂”,互联网产业聚集的一线城市:北上广深、杭州,成为了年轻人最向往的地方。

互联网产业的发展,给这些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。但在互联网“高薪”、“体面”等光环下,是众多互联网从业者(俗称“码农”)们深深的无奈。怀揣着梦想来到大城市打拼,到头来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从一个围城跳进另一个围城。

地处北京郊区的后厂村就是这样一个互联网“围城”,近年来自媒体兴起,这个地方逐渐从自媒体作者的笔下进入大众的视野:“遍地985、211”、“中国硅谷”、“年青一代精英聚集地”。似乎能够进入这个地方,就代表着人生即将走上巅峰。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?

继续阅读低欲望的后厂村:“遍地”985、211,高收入低消费,偏爱996

发布于

光明日报:“996”是互联网行业用工史上的一段弯路

近日,人社部、最高法联合发布了10起超时加班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,明确指出“996工作制”属于严重违法。这再度引发了公众对“996”现象的热议。热议反映了社会的普遍诉求:更多企业该向畸形加班文化说“不”了。作为“996工作制”重灾区的互联网企业,显然应直面社会期许。

央视:人社部与最高法明确996和007都违法

这些年来,公众对互联网行业的社会印象,除了“工资高”“发展快”外,就是“996”“007”“脱发”等词语勾勒出的加班文化场景了。高强度加班几乎成了互联网从业者的日常,“单休双休交替”的大小周也成了行业标配。

“996”模式从互联网公司不成文的潜规则变为明文的企业制度后,还呈现出从互联网行业向传统行业扩散的态势。在所谓的加班文化下,加班往往跟上进联系在一起,员工不加班的下场可能是被“优化”,“被自愿加班”现象则屡见不鲜。

到了今天,整个社会对“996”代表的加班文化的反思越来越多:从“下班后的工作消息要不要回”的讨论,到对“内卷”的批判;从“互联网民工”的自黑,到“打工人”的自嘲。这次,两部门明确指出“996工作制”违法之所以引发巨大反响,就在于跟社会情绪“接驳”。这会倒逼更多互联网企业正视畸形加班文化的弊端,及时转变用工思路。

不可否认,畸形加班文化曾是互联网企业扩张式发展的产物——在高速增长期,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想靠增加工作时长、人海战术获得更大的边际收益。但从长远看,“996”终究只是互联网行业用工史上的一段弯路,它跟互联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也背道而驰。

从属性上讲,向来追求“向创新要效率”的互联网靠人力榨取增效,已违背了初心。从实际效果来讲,靠强制加班换来的真实效益已越来越低,这抬高了单位产出的成本,但未必能带来对应的效益提升。过度消耗之下,员工工作效率的下降和疲态下的“摸鱼”,难免造成人力资本效能和员工幸福感的双输局面。通过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,用创新变革撬动提质增效,并转变用工方式,很有必要。

事实上,疫情发生以来,有些国内外互联网企业实行了线上线下结合的“混合办公”模式,效率不降反升,员工创造性与主动性也得以更好地发挥。如Google最新的办公模式就是,允许20%的员工在家办公,并推进“混合办公”模式——员工可以在办公室工作3天,然后在“他们最适合的地方”工作2天。今年8月,携程也宣布启动“2021混合办公试验”。微软CEO纳德拉还表示,混合办公模式将是这一代人的最大变革。什么是和互联网创新精神更适配的工作模式,未来还可继续探索。

从人文维度讲,互联网企业既要着眼于成交总额、净利润等维度的增长,也要立足于“人”的发展。人是发展的目的,而非手段,无论是“高质量发展”的要求,还是“推动共同富裕”的目标,都是把“人”放在了发展位阶中更高的价值位次,也凸显了强化人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的鲜明导向。在规范化监管频繁落地、劳动权益理念逐渐强化、企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背景下,包括互联网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应秉持长线发展视角,回归以人为本,才有可能为自身可持续、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。

当下,部分互联网企业也开始有意对加班文化纠偏,这或许就代表了一种从眼前回归长远的视野调整。说到底,“996”看似是捷径,实则是弯路。互联网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展中的教训,更多的企业应从中以小见大,跑偏了要纠偏、跑远了要勒马,始终着眼于人的幸福感与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。

 

来源:https://news.51cto.com/art/202109/681477.htm?edm

发布于